就在前几天,在重庆酉阳发生了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一名女生开学当天在厕所被殴打、逼迫下跪,打人者的仅仅是因为“听别人说自己被人讲了坏话”,就将素未蒙面的同学围堵在厕所进行殴打霸凌,并且造成被打孩子颅脑损伤,而打人者因为年龄未满14周岁免除处罚,找家长赔完钱之后就没有任何道歉。

校园欺凌:一个沉重的话题
2019年1月,一段“初中生在楼道被同龄人殴打”的视频流出。视频中,几位施暴者将受害者逼至墙角拳打脚踢,其后脑勺一度狠狠撞向墙面。3月15日,西安市公安局宣传科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视频中施暴学生为西安市第十一中学学生,此事发生于2019年1月的寒假期间,施暴者“已被记过处分”。同年6月,广西南宁一位初一女生被同龄人欺凌的视频流出。尽管被打女生苦苦哀求,却依然被施暴者抓住头发殴打,同时还有说有笑道:“打到我累。”围观学生则在一边“埋怨”,“(你打得)不给力呀。”2021年4月14日,一段校园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现场视频显示,多位男生正在殴打一名男生,受害者不得不满足施暴者的要求,不然就是一阵拳打脚踢。4月15日,濮阳市某中学发布公告,确认该视频是发生在该校男生宿舍的一起校园欺凌事件。2021年9月16日,河南开封一女学生被施暴者猛踢头部,殴打十多分钟,受害者一直跪地求饶。2022年9月7日,一段疑似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一中学女生被打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事后确认视频事件系今年7月初发生,一名初中女学生在校外被多名未成年人殴打。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受害者的绝望与痛苦,而受害人的经历,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个更加需要警醒的事实是,相比于对受害者直接施暴,更多的校园欺凌,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像一把无声的枪,用难以注意的方式,对受害者造成不亚于直接施暴的伤害。
“像一把无声的枪,隐秘但致命”
在知乎的“你所认为的校园欺凌长什么样?”问题下,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其实校园欺凌不全像是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围在洗手间里殴打,往头上泼水什么的。更多的是,被全班孤立,在课桌里看见说你坏话的小纸条。还有被全班取笑,取一个你很讨厌的绰号,天天开让你生气的玩笑,你做什么事都会有人哄笑,只有在有事情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才会有人找你。
没错啊,被殴打就会有证据,施暴者要想一直欺负你而不会被阻止,不被抓到的办法就是每天使几个小绊子,让路人觉得只是开玩笑,如果你反抗了反而大家都觉得你小题大做了。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反感你,像鼻涕虫一样甩都甩不掉。
对于许多施暴者而言,直接动手的“大恶”不做,但其他方式的“小恶”不止。另外一条评论,则可以窥见校园欺凌对那些成绩出色的孩子,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小学时曾被孤立过,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小学成绩挺好,所以每逢考试他们都逼我把答案传给他们,真的是被逼的。他们居然还光明正大的说如果不给答案就全班孤立。虽然被孤立的不止我一人,但那种感觉真的就很难受......我现在性格真的有点冷,除了和我很要好的人我都不想有接触,估计是小学的影响吧。
从这条回答与下面的评论里,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难以发觉的校园欺凌的面孔。孩子之间互开玩笑、起外号,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即便引发了一些矛盾,也大多是隔日就忘的小打小闹。实际上,许多校园欺凌都以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方式进行,例如群体性长期的嘲笑、孤立、挖苦与讽刺,从成绩、习惯、长相到甚至一个简单的动作,受害者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欺凌的原因,另外,这类校园欺凌多半被隐藏在日常的交流行为中,家长与老师难以及时发现与干预,导致受害者出现如害怕上学、社交恐惧乃至心理障碍等显性的症状。还记得王晶晶吗,没错,就是电影《少年的你》片尾的彩蛋主人公。2009年,王晶晶考入温岭中学,一天在与同学打闹时,她的茶杯不慎被打碎,一旁的同学打趣道:“你们惨了,王晶晶这个茶杯要三百万哦。”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小事情,竟然演变成了王晶晶将近十年的噩梦。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网络上开始出现“王晶晶刻意刁难同学,要价300万”的言论。一时间,谣言顺着网络迅速蔓延,而造谣的内容也不再限于“三百万的茶杯”,从“家里资产几个亿,经常换男友”“从小学开始整容,全身上下没一处是真的”到“私生活不检点”,太多荒谬的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一天,王晶晶走在街上,突然就被一个陌生人打了一顿。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校园欺凌与网络暴力中,王晶晶一败涂地,患上了抑郁症。在2018年4月,王晶晶以诽谤罪将当时涉及事件的中学校友起诉到法院,并且胜诉。但即便胜诉,王晶晶痛苦的童年,仍旧需要一生去治愈。
校园欺凌治理,痛点何在?
首先是法律在校园欺凌方面尚无准确界定。
当前我国针对青少年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三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义务教育法》,但其中都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范围。
青少年活泼好动,与同龄人之间经常产生细微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只有产生相应特征后才会转化为欺凌,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核定标准,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是将欺凌视为普通矛盾进行处理,且欺凌行为中语言欺凌发生频率极高,不仅难以界定,更难以进行监测。
有位全国人大代表曾说,正因为现行的相关法律中没有就校园欺凌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缺乏相关的预防惩戒机制,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频上演。
一方面,欺凌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构成欺凌,或内心清楚但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还只是学生,而惩罚也就是不读书罢了。在他们的内心中,“欺凌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殊不知他们已经触碰法律的红线。另一方面,受欺凌者在遭受欺凌时通常会不知如何处理,加之欺凌者往往会威胁其不许告知教师或家长。出于内心的恐惧,受欺凌者陷入了越不敢说就越容易被欺负的“欺凌陷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曾对校园欺凌做过专项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遭受欺凌后选择“藏在心里”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的概率为45.2%,而选择“跟父母说”的仅占比11.7%,“跟老师说”的仅占比14.3%。另外,家长与老师等的缺位与介入滞后也“助长”了校园欺凌。对学校来说,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学校处于政府部门与家长之间的“夹心”位置,同时承受两方面压力,但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缺少法律顾问和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欺凌治理作用有限。尽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规定,应当给予欺凌行为严重惩戒,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惩戒权,但何时惩戒、怎么惩戒,学校方面则同样被处处掣肘。对学生父母来说,由于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关心大多停留在学习成绩上。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在校“别被欺负了”,但是很少有家长告诫孩子“不要欺负别人”,往往只有子女遭受到他人欺凌后,家长才重视对子女的欺凌教育。更有一些家庭将欺凌教育的责任一股脑抛给学校,欺凌发生后一味指责学校不教育不作为,全然不顾欺凌教育中家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欺凌虽名冠“校园”,但其发生并非局限在校园内,校园周边亦为欺凌行为的高发地,但极少有校园周边的社会群体参与到欺凌行为的教育及预防之中,校园欺凌的校外教育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