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资讯动态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6-1898

深圳市扶禾心理教育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市扶禾心理教育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18038093135

手机号码:19926408018

服务热线:18038013296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楼岗大道13号

网     址 :    www.fhxljy.cn    


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动态 > 亲子关系

“成都MC事件”后,医生妈妈深夜思考,如果孩子是同性恋……

2020-11-13

深圳市扶禾心理教育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采用半封闭式教育形式,帮助青少年全面成长转变、平稳度过青春期。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有很多的疑惑。今天扶禾心理教育来给各位家长科普一下。



来源 | 欧茜医生(ID:drouxi)

文 | 欧茜  图 | 包图网


假期刚刚开始,一条和“成都MC浴室”有关的新闻就迅速地占领了热搜,又迅速地销声匿迹了。


如此的来去匆匆,说明新闻本身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和其它类似话题一样被“正常”地拿来讨论,即便现在已经是2020年。


不谈新闻中的更多细节。作为儿科医生,今天我只想取新闻中的一个点,和大家聊一聊: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性取向不太一样,该怎么办?


01

“不一样”的性取向,

就是“不自然”的性取向吗?


今年9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下发给学生一本小册子,叫做 《卫生健康教育手册》,将“同性恋”判定为“违背自然法则”,是一种“变态行为”。



简直无语。讲这话的人,TA所认为的“自然法则”大概是自己拍脑袋想的吧。


要知道,同性性行为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看起来萌萌的长颈鹿,同性间的性行为甚至比异性之间还要多得多。


还有大部分的鸟类,例如灰雁、乌鸦和企鹅,都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同性恋行为。


这才是真正的“自然法则”。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员,同性恋在人类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个人的性取向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受人为控制。


2019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的性取向遗传学研究,对英国、美国和瑞典的接近50万人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研究,发现同性性行为中,有8%–25%与基因变异和遗传相关。


美国心理学会在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改变性取向的努力不太可能成功,并且会带来一定的伤害风险。


所以,同性恋不是“不自然”,更不是“不正常”。很可能是大自然的选择,让一部分人的喜好比较小众而已。


回过头来想想,一件事——自然、小众、无害,就好像你身边有人天生长着蓝色的头发。这值得恐惧吗?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去批判吗?有必要把它攻击为“变态”吗?



不一样,不代表不自然,更不代表应该被歧视。


02

“性取向”与众不同是一种病吗?

需要纠正吗?


“纠正”这个词,本身就在暗示性取向与众不同是一件不好的事。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在所有关于同性恋行为的新闻评论里,你都可以看到“变态”、“有病”等负面观点。


实际上,同性恋根本不是一种病。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列表中剔除,“同性恋并非疾病”得到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


2001年,我国也将“同性恋”从《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移除。


2006年,《蒙特利尔宣言》发布,倡导将每年5月17日作为“国际不再恐同日”,呼吁放下偏见和敌意,关注因歧视产生的不公平对待。

是的,同性恋行为不是一种病。那它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在内,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指出:不同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是人类多样性的正常方面。


什么是人类多样性?例如,有些人喜欢红色,有些人喜欢绿色;有些人惯用右手,有些人惯用左手。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偏差并不妨碍他人,人们也不会对这些差异过多地指摘。


这些差异甚至成为我们彼此交流、增进了解的窗口。


我的一位男性同志朋友,20出头的小伙子,阳光开朗。有一次见面聊天,他和我分享了他喜欢的男生类型。



分享完毕,他很自然的说,如果我有认识的这一款“男同志”,记得要给他介绍啊。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那么一点点不适应,但想了想,反而觉得很感动。


他的分享,不就是一个少年憧憬爱情的样子吗?如果是异性恋,小伙子前辈帮他留意身边的好姑娘,做个媒,这再平常不过了。


其实,换成同性恋也一样呀,如果他喜欢,如果我身边恰好也有这样的朋友,介绍他们认识不也是成人之美吗?


我感激他的信任,因为我知道在目前的环境下,小众性取向的人要敞开心扉并不容易。


不友好的声音、不支持的态度,甚至是不明所以的侮辱和攻击,往往会让他们深深地隐藏自己。


2017年,首份《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显示:超过60%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10个人中,就有1个有过自杀行为。



而造成这么大压力的,仅仅是他们想做自己。


性取向不同不是病,更不需要被“纠正”。


现代计算机之父图灵无疑是“同性恋矫正”最著名的牺牲品。为免受牢狱之灾,他被迫接受乙烯雌酚进行的化学阉割,由于无法忍受严重的并发症带来的身心摧残,最终服毒自尽,享年41岁。


除了化学阉割,电击、切除大脑额叶、睾丸移植……这些残忍的、所谓的“疗法”其实从未被证实过是有效的,反而被证实过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但即便是现在,依然有很多医院、心理治疗中心打着“治愈同性恋”的旗号在悄然行骗;


在一些人群中,同性恋依然被视为“异常”、“变态”;而更多人,因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人云亦云,加入“恐同”的行列。


污名化这件事的人、以“治疗”为名却大行伤害之事的人,才是真正应该被纠正的。


03

如果我的孩子“不一样”,

我该怎么办?


终于到了主题。


我想,通过上面的讨论,你已经知道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是不需要也不能够被“纠正”的。哪怕小众,只要这种表达方式不伤害他人,就不应该受到歧视。


那么问题来了,当这件事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时,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正视而不是回避。


孩子们往往从青春期开始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困惑,被视为“与众不同”并不容易。


这会导致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还会面临欺凌、歧视和其它负面经历。


孩子们不仅需要倾诉和沟通,可能还需要有能抵御欺凌的避风港。


作为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孩子一起去适应环境。如果发现欺凌,父母应该与孩子的老师和学校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没有什么比家长的支持和爱护更重要。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家长需要尽快教会孩子如何避免高危性行为。

要知道,性取向小众并不是导致患上性传播疾病的原因,高危性行为才是。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青年人中,更可能因为经历各种各样的侮辱、孤立以及社会和父母的排斥,经历更多健康上的不平等。


例如,这些青少年遭受性侵犯和性虐待的风险明显更高,更容易较早出现性行为(13岁之前),并且有4个或更多性伴侣,并且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大约只有其它同龄人的一半。


这些高危行为都导致青年人更容易在性行为中出现不可预测的危险。他们更需要帮助。


我知道,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谈“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是如果父母不谈,难道要孩子去一些特殊的场合,和一些甚至不知道姓名的陌生人“谈”吗?



一位从事艾滋病疾控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样的事实:近年来,15-24岁的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呈增长趋势。


在2017年报告的青年学生病例中,男性同性性传播占81.8%。而类似成都那家上了热搜的场所其实还有很多。


为了降低男同性恋人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项目组的伙伴会去这样的场合分发避孕套和提供大罐大罐的“水性润滑剂(KY)”。


由于解剖学和免疫学特性,直肠粘膜容易在同性性行为中破损,导致存在其中的大量免疫细胞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从而导致对疾病有更高的生物易感性。


润滑剂,理论上能降低直肠破损的几率,也许能让他们少担一点点风险。


但我和朋友都清楚,润滑剂不过是无奈的替代之举。因为即便是免费发放,避孕套也达不到理想的使用率。


而想要对出入那样场合的人士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疾控人员会第一时间面临信任问题,你是谁?我凭什么要信你的听你的?



每次想到那些不可描述的场合里,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比例,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我就特别揪心。


即便已经成年,他们也还是父母心中的不可替代的孩子。


如果他们能更早一些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免遭性传播疾病伤害的可能性一定大很多。


所以,一旦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性取向与众不同,传授健康的性观念就迫在眉睫。


首先要告诉孩子,性应该是美好和愉悦的,而不是羞耻的。


我这样讲不是要提倡青少年发生性行为,而是想表达: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想要尝试身体亲密接触很正常,但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性行为会对自己和伴侣带来的后果以及对人生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们别心急,不妨先去积极获取可靠的信息,直到确信自己准备好了,直到确保性生活是生活中健康、积极的方面,再开始。


在远离性传播疾病方面,美国儿科学会认为,“无性行为”是唯一可以保证100%有效预防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手段。


但是,绝对的“禁欲”很难做到。所以,孩子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措施:


1、始终使用避孕套。

包括艾滋病在内的许多性传播疾病会通过肛交、阴道或口腔性交时传播。

男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必须特别小心,并应始终使用乳胶避孕套来预防这些疾病。

女同性恋者应该使用乳胶“牙坝”来避免性传播感染。


2、避免冒险的性行为。

例如性行为前或者期间,不要喝酒或嗑药,毒品更是万万碰不得。

避免选择陌生的性伴侣或在陌生场所进行性行为,这会增加患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和导致意外怀孕。


3、常规每年一次见医生,进行儿童保健。

面对青春期少年,儿童保健医生会和他有针对性地讨论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措施。


4、完善疫苗接种。

查漏补缺,确保完成HPV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种。


不难看出,大部分安全性行为的措施其实是普适的:不仅适用于性取向小众的青少年,也适用于异性恋的青少年,甚至所有的成年人。


这也许从侧面佐证了一点:健康的性行为无关乎性别,都是和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在正常世界里,性的表达本应如此。


只要卸下偏见,我们看见的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小众的爱好依旧是自然的爱好,小众的孩子依旧是值得用心关爱孩子。


他们也许更容易感到孤独,更需要帮助,一个充满支持与包容的家庭,将会是终生保护孩子们的铠甲。


“家”永远应该是让人感到安全和无条件被爱的地方。


参考资料:

1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gradeschool/pages/parenting-a-gender-diverse-child-hard-questions-answered.aspx
2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teen/dating-sex/Pages/Health-Concerns-for-Gay-and-Lesbian-Teens.aspx
3https://www.cdc.gov/lgbthealth/youth.htm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43709/
5http://www.declarationofmontreal.org/DeclarationofMontreal.pdf
6https://www.euro.who.int/en/health-topics/health-determinants/gender/news/news/2011/05/stop-discrimination-against-homosexual-men-and-women
7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6/eaat7693
8https://www.apa.org/pi/lgbt/resources/sexual-orientation?tab=1
9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azb/zstd_9671/201811/t20181119_197387.html
10《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同志中心



以上就是扶禾心理教育借用相关资料对孩子相关成长问题的解答,家长们如果还有疑问,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问题,心理辅导,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与心理辅导老师一对一沟通,还可以添加下方微信


微信图片_20200427112021.png

服务热线:叶老师  18038093135

                何老师  18038033296
                王老师  18938639624

                杨老师  19926404869

标签

最近浏览:

深圳市扶禾心理教育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王老师 19926408018

                 何老师 18038013296

                 刘老师 19926404869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楼岗大道13号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 公众号
  • 抖音
  • 扶禾心理何老师
  • 扶禾心理王老师
  • 扶禾心理刘老师